重金招他,到底圖什么?6場掛0:是國足不會用,還是足協又錯了?
0:2完敗日本,國足遭遇本次東亞杯的兩連敗。
無論是輸給韓國,還是不敵日本,這樣的結果都在大家的預料之中。雖然內心仍然幻想出現一些奇跡,但是終于在實力面前,一切幻想都是泡沫。
甚至連“退而求其次”的比賽過程中的戰術亮點、個別球員的精彩發揮,都成了奢望。
除了這些之外,還有一點格外令人費解,即塞爾吉尼奧的表現,始終達不到大家的心理預期,甚至連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。
首戰韓國,替補登場34分鐘,表現中規中矩,有過一次精彩的長途奔襲,最后的臨門一腳高出橫梁;
此戰日本,替補登場13分鐘,有過兩次嘗試過人,其他再無亮點。
除了這兩場比賽之外,自從塞爾吉尼奧歸化成功,具備上場資格之后,也就是戰沙特、澳大利亞、印度尼西亞和巴林,只有面對印尼時首發并打滿全場,其他比賽中場均40分鐘左右。
尷尬的是,沒有任何的進球、助攻數據貢獻。要知道足協歸化他,單純的身價就達到了近200萬歐左右,國安為了促成轉會,中間的轉會費也掏出了近300萬左右,不包含一些其他的安置費用。這對于一名30歲,職業生涯開始走下坡路的球員來說,無異于一筆可觀的收益。
到底是怎么回事?從世預賽到東亞杯,塞爾吉尼奧在場上的表現,始終沒有太強的存在感,與聯賽中的塞爾吉尼奧,完全是兩個人。甚至有時候,還不如我們土生土長的本土球員亮眼。
如果單純的論能力來分析,塞爾吉尼奧應該強于絕大多數同位置上的本土球員,可是為何始終發揮不出理想的作用呢?是國足的主教練不會用人嗎,還是足協從一開始就是錯的,不該歸化他呢?
伊萬科維奇爭議雖然很大,但是給了塞爾吉尼奧不少上場的時間,無論是面對強大的澳大利亞,還是實力相當的印尼、巴林,但是塞爾吉尼奧始終沒有兌現大家的期待。
而主教練換成久爾杰維奇后,塞爾吉尼奧同樣沒有得到重用。如果說一個主教練不喜歡你,可能是主教練的問題。但是兩個主教練都感覺你不合適,那問題的主因,也許就出現在自己身上了。
嚴格意義上來說,塞爾吉尼奧應該是中國足球第二批歸化的對象。有了第一批歸化失敗的經驗,足協對于此次歸化對象和政策,準備得非常充分。但是在經歷連續波折的歸化流程之后,塞爾吉尼奧的實際表現,像是給了足協響亮的一記耳光。
球迷對于這種情況,說出了一句令人深思且極為真實的評價:原來,歸化塞爾吉尼奧就是為北京國安準備的,與國足沒有半毛錢的關系。
這句話雖然有生氣、調侃的成分,但是卻實實在在反映出了核心問題。
塞爾吉尼奧以內援的身份加盟國安后,北京國安前場的戰術配合,有了明顯的提升。并且塞爾吉尼奧的加盟,極大的加強了國安從后腰到前腰,乃至鋒線的實力。倘若球隊沒有塞爾吉尼奧,那么國安的戰術威脅,便會受到不小的削弱。
但是一旦到了國足,塞爾吉尼奧卻徹底啞火了。
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,也并不難理解。畢竟隊友不同、對手不同,當然所展現出的效果,也就截然不同。
說得再清晰一些,塞爾吉尼奧在國安踢球,身邊是達萬、古加、法比奧,以及林良銘、曹永競、張玉寧這樣的球員,不是外援就是國腳。而國安又是聯盟少有的幾支勁旅之一,面對聯賽中的對手,基礎呈壓倒之勢,因此在這種環境下,他的能力會進一步得到釋放。
而到了國家隊,身邊沒有了強大外援的支持,那些國腳的實力又相對一般。更何況面對的對手,雖然參差不齊,卻是國足難以占優的勁敵。
而塞爾吉尼奧的主要特點是需要隊友給他吸引牽制,制造傳球空間,換句話說是一個體系球員。可是我們國足球員的能力有限,給他創造不出這樣的機會,因此塞爾吉尼奧的能力,顯得非常平庸。
其實,國足需要的是像小奧斯卡、克雷桑,這樣單打能力極強的球員。一個人就是體系,能吸引對手兩三人的防守,給其他球員制造穿插空間。
但是,咱們話又說回來了,塞爾吉尼奧已經是國足一員,未來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,或者證明足協沒有看錯人,就需要抓住機會,展現自己身為“歸化球員”能力強的一面。而不是這樣走走過場,甚至連首發的機會都撈不到。
東亞杯最后一戰,國足將迎戰中國香港隊,這應該是塞爾吉尼奧歸化成功之后,遇到的最弱的一個對手。如果遇到這樣的對手,仍舊平平庸庸,毫無亮點,那么打臉的就不止是你自己了。